四虎影视国产永精品亚洲精品,成本人视频3d动漫免费无码,免费精品视频网在线,av免费看网站在线观看

中國網首頁新聞時政高層人事社會國際軍事獨家圖片
中國網新聞中心

美好夢想,奔馳在遼闊草原

發布時間: 2017-08-07 22:50:11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佚名

美好夢想,奔馳在遼闊草原

“ 天高云淡,牛羊成群。

在草原最美的季節,內蒙古自治區即將迎來成立70周年大慶。

“守望相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殷切期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情系草原,立足全局謀劃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為祖國北部邊疆制定了清晰的行動綱領、提供了不竭的發展動力,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守望相助,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生態環境更加亮麗,群眾生活愈加美好…… ”

安全屏障篇:八千里北疆邊關70年安寧

地處北疆,毗鄰俄羅斯和蒙古國,內蒙古8400多里長的邊境線橫亙東西,穿越林海、草原、戈壁、沙漠,素有八千里邊關之稱,雄踞祖國正北方,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國必有邊,邊必設防。從最初的“三頂帳篷一口鍋”的哨所,到如今的信息化功能俱全的哨樓;從原來單一的徒步、騎馬巡邏,到現在的科技防控、陸空立體巡邏;從“融冰化雪就干饃”的艱苦生活,到現在肉蛋奶果蔬俱全的“營養型”伙食……70年來,幾代人的建設、奉獻、犧牲,八千里邊防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轉強、從落后到現代的歷史跨越,北疆邊關更加堅固,國之脊梁更加堅強。

發展為了民生,抓民生即是抓和諧。憶往昔,內蒙古大地上百姓生活貧苦,草原上疾病流行,民不聊生。如今,區強民豐,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從貧窮走向富庶,從吃不飽到追求吃得好,從居無定所到安居、優居,從盼穿暖到講時尚……去年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5元,農牧民純收入達到11609元,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內蒙古堅持富民與強區并重的發展導向,立足打基礎、謀長遠、見實效,增加投入,完善政策,發展醫療、教育、文化、科技等社會事業,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各族群眾。

生態建設篇:密織生態安全大屏障

草原是大自然對于人類的饋贈,它不僅是天然牧場,更是阻止沙漠蔓延的綠色屏障。位居我國五大牧區之首的內蒙古,草原面積13.2億畝,占全國草原面積的五分之一。

回首上世紀末,受干旱少雨、鼠蟲等自然災害影響,加之超載放牧、亂開濫采等人為破壞,草原生態沙化退化嚴重。綠草如海、畜群如云、氈包如扣、河曲流銀的草原美景一度受到嚴重威脅。

  守住生態紅線,就是守住未來和希望。內蒙古劃定基本草原紅線,通過實行禁牧、休牧、輪牧、草畜平衡、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和“圍封轉移”等措施,經過近10年探索治理,使草原植被平均蓋度達到44%,優良牧草比重提高到了81.1%,草原生態狀況恢復至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好水平。

文化建設篇:長調悠揚70年

自古以來,多個民族在內蒙古這片遼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紅山文化、大窯文化、薩拉烏蘇文化等歷史文化,留下長調、呼麥、馬頭琴、安代舞和元上都、遼上京、成吉思汗陵等文化遺產。內蒙古作為北方游牧文化的搖籃和草原文化的發祥地,開放融合、自然奔放的品格早已融入文化血脈。

蒙古族是崇尚自然的民族,勞動中的一舉一動、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能成為藝術的靈感。擠奶舞、筷子舞為勞動插上藝術的翅膀,馬頭琴、長調、呼麥展現了大草原最質樸的聲音。被譽為“蒙古族音樂活化石”的長調,在蒙古族形成之初就已存在,純樸自然的風格跨越千年仍未褪色,成為內蒙古第一個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民族團結篇:守護生命線 共筑中國夢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作為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70年來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忠實踐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牢牢守住民族團結的生命線,各族人民當家做主,經濟社會取得巨大成就,群眾生活明顯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關心內蒙古發展。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內蒙古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成為自治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針。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結合中央精準脫貧、興邊富民、扶持較少民族發展等政策,內蒙古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了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生態持續好轉,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呈現新氣象。

經濟建設篇:滄桑巨變 壯美亮麗

農牧業是衣食之源,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基礎。70年前,內蒙古經濟凋敝,是全國最落后的地區之一,農牧業生產方式非常落后,生產規模連年萎縮,1947年的牲畜存欄量只有931.9萬頭(只),產糧18.5億公斤,許多農牧民破產。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自治區成立后提出“千條萬條,發展畜牧是第一條”,牧民有草場,耕者有其田,激發了農牧民的生產熱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著力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脫貧攻堅篇:大草原,小康路

為吃喝犯愁、為看病犯愁、為孩子上學犯愁……20世紀80年代初,內蒙古農牧區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有600萬人,貧困發生率為67%,太多人對“貧困”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內蒙古地區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偏遠地區、生態脆弱區等于一體,全區有一半以上的旗縣戴著貧困的帽子,有8個國家集中連片特困片區縣,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復雜,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自治區成立以來,面臨著沉重的貧困人口壓力,內蒙古黨委、政府在全區范圍內迅速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隨著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西部大開發政策的積極實施,貧困面逐步縮小。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上下打響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戰。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關鍵詞:
責任編輯: 焦源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