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 題:和一億多人的命運緊緊相連——老中青三代人經歷的京津冀協同發展
一個大的國家戰略,注定會影響無數人的命運。
京津冀協同發展3年多來,政策紅利加快釋放,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或潛移默化,或深刻直接,影響著三地1億多人的命運,新華社記者日前走進3位普通百姓——老中青3代人,聽他們講述協同發展帶來的變化。
京籍戴奶奶河北養老記
“我在這里沒有煩心事兒,最犯難的看病報銷現在也跟北京一樣。”在河北三河市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85歲的戴百祺剛拿完藥,回到在養護中心住了3年的“家”——一套近70平方米南北通透的一居室。
戴奶奶是北京人,獨居多年、女兒定居海外的她幾年來篩選了近40家養老院,最終選擇在燕郊住下。“醫養結合是我選擇在這養老的首要原因,這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很大的關系。”
燕達養老與燕達醫院只有幾步之遙,但幾年前,京冀醫療體系不互通,北京優質醫療資源很難越過省市分界線潮白河。醫院建起來了,病人卻寥寥無幾。
協同發展3年多來,北京50多家醫院與津冀150余家醫療機構開展合作,燕達醫院也與北京朝陽醫院等大醫院開展合作。
醫療資源的充分激活讓養護中心1500多位老人省去了遇到急重癥要送往北京的顧慮。戴奶奶則是在“家門口”接受了北京中醫專家的理療,解決了8年來只能使用副作用較大的糖皮質激素治療所帶來的困擾。
看病難問題解決了,異地報銷問題的解決也有了突破。今年1月初,燕達醫院與北京醫保系統順利聯通,養護中心95%的京籍老人再不用為醫藥費報銷的事情折騰了。“異地醫保報銷開通之前,我們需要回北京或是把醫保卡和單據寄到原單位才能報銷,需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戴奶奶說。
朱友紅“二次創業”記
為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北京“瘦身”,大紅門、“動批”在內的不少北京批發市場已經騰退或者閉市,一些商戶外遷到河北、天津,繼續經營批發零售業。
“生意已經步入正軌,營業額平均每天能有有5000多元。”在河北滄州明珠商貿城,35歲的湖北人朱友紅店鋪門牌上“北京工廠直營店”的字樣非常醒目。“一開始覺得離開北京是‘背水一戰’,但如今在滄州的生意很紅火,第二次創業開了個好頭兒。”35歲的湖北人朱友紅說。
距北京城區約200公里的滄州明珠商貿城是北京批發市場疏解集中承載地。來滄州前,朱友紅考察了廊坊永清、保定白溝等多個批發市場,最終,考慮到市場發展的成熟度和交通便捷性,去年9月他決定落戶滄州。
談到過去10年在大紅門批發市場的打拼經歷,朱友紅直言:“對北京很有感情。”不過,他也意識到,零售批發行業相對比較低端,搬出北京是遲早的事。“晚走不如早準備,在哪里賺錢都是賺。”
如今,朱友紅在商貿城的店鋪有50多平方米,比在北京的店面大了很多。除此之外,受益于免租金的優惠政策,他前兩年就能比在北京省下近20萬元。
目前,明珠商貿城已與北京多家批發市場簽訂合作協議,簽約北京商戶8000余戶。
駐村書記壩上扶貧記
1988年出生的孔昊來自中國鐵建五院,他還記得第一次從北京到河北尚義的經歷——2015年7月30日,他換乘火車、汽車,行程280多公里,用了近9個小時到達張家口市尚義縣南朝碾村,赴任第一書記。
尚義是壩上地區,屬于河北深度貧困縣之一。南朝碾村是名副其實的“空心村”,年輕人幾乎都在外打工,村里沒有產業,農產品也因交通不暢沒什么銷路。
推進當地精準扶貧工作是孔昊的要務之一,2015年底,受“互聯網+”和電商扶貧的啟示,他準備以“合作社+農戶+互聯網”的模式帶領村民致富。
“2016年3月17日,本村四位年輕人找到我,希望參與。”孔昊說,這四個年輕人之前在北京做團購網站運營,聽說村里要做電商,辭職回到了村子里。
當年4月初,孔昊幫助四個年輕人申請了20萬元的無息創業基金,支持他們注冊了電子商務公司,在淘寶上銷售肉蛋、雜糧和胡麻油。“從農民收來的雜糧雜豆在中秋節前銷售1.7萬斤,為村民增收近20余萬元。”
從村到鄉再到縣城,尚義很多老百姓都知道了自家的農作物和畜禽有了銷路。孔昊馬上推動成立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統一向村民收購成雞、兔、豬,流水線進行加工,包裝后進入市場。“年底時,合作社的部分盈余會按不同比例來扶持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孔昊說。
南朝碾村黨支部書記溫世明說,有了幫扶和產業的支持,村民的精神面貌發生很大變化,脫貧的勁頭更足了,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回到了村里。
兩年過去,孔昊的駐村工作已經結束,但對口幫扶的腳步仍未停歇。為推動落實協同發展,2016年至2020年,北京市對口幫扶張家口、承德、保定三市16個縣區,天津市對口幫扶承德市5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