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30日電(記者 張潼)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在40年間有何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經濟最發(fā)達的省份,鄉(xiāng)村振興、智慧社會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善?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走進廣東。一周時間內,幾十家網絡媒體的記者、編輯走進深圳、汕頭、潮州、惠州、廣東,走進廣大農村、城市社區(qū)、工廠企業(yè),用他們的眼與筆記錄著南粵大地上的新發(fā)展、新變化、新氣象。
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走進廣東。
穿越40年 看南粵大地的改革開放巨變
2018年1月15日,“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在深圳蓮花山公園啟動。
時間穿越回40年前,1978年,深圳與珠海、汕頭、廈門一起設立為經濟特區(qū)。深圳由此成為我國最早成立的經濟特區(qū)之一。如今,當年的小漁村已今非昔比。
游覽深圳人才公園、參觀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探訪當地百姓生活、感受智慧城市的高效管理......一路走來,記者們感嘆著40年來深圳的巨大變化。中國軍網記者何佳在稿件中寫道:“深圳經濟特區(qū)的成功激發(fā)出了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熱情。也許你錯過了一個時代的開端,但卻不會錯過這個時代發(fā)展的過程,改革開放就像一股從未停歇的力量將中國人民推向了自強自信的道路。”
采訪團記者們前往深圳人才公園采訪。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潼 攝
走進汕頭、潮州,又是一番別樣的傳統(tǒng)文化盛宴。在聲歌輕婉的潮劇中、在栩栩如生的潮繡中、在精雕細琢的潮州木雕里、在巧妙構思的大寮嵌瓷中,中國青年網記者深為潮汕地區(qū)這些厚重鮮活的文化形態(tài)所震撼。
“這次走基層,接觸到了很多‘非遺’傳承人和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者。正是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們、時代精神的傳遞者們最了不起,他們是這個時代我們最需要去了解和致敬的一群人。”人民網編輯王捷在探訪潮汕兩地后由衷說道。
人民網編輯王捷在采訪路上抓緊時間發(fā)微博。受訪者供圖
在潮州古街巷的民宿客棧,社區(qū)居民圍坐在一起,學習十九大精神。“喝喝茶聊聊天,用老百姓愛聽愛說愛看的形式宣傳十九大精神,這樣的方式用潮州話講叫‘賣莫’(不錯)。”義興社區(qū)居民王延平跟記者聊著學習十九大的體會。
“義興社區(qū)將黨的十九大精神落細、落小、落實到百姓的日常,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生活點滴,接地氣的學習方式帶來良好的群體傳播效果。”光明網記者董騰飛感受到。
光明網記者董騰飛走訪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潼 攝
在惠州鄉(xiāng)村,十九大報告中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正以豐富的實踐落到實處。觀背村通過轉變思路,整合自身資源,以“文化”為支點,撬動“社會上的錢財、人、物、智”。如今,觀背村不再是當年載客摩的繞路走的 “軟弱渙散村”,轉而變成充滿文藝氣息的“壁畫村”“文化村”“先進村”。
廣州增城區(qū)中新鎮(zhèn)五聯村充分利用閑置土地,引進現代生態(tài)農業(yè)。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潼 攝
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總要求中,產業(yè)興旺位列首位。廣州增城區(qū)中新鎮(zhèn)五聯村曾經是個貧困村,現如今,五聯村在發(fā)展產業(yè)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閑置土地,引進“綠天然水培蔬菜基地”“亞生園藝花卉場”等現代生態(tài)農業(yè)。不僅讓土地流轉起來,村民有了土地收入,還解決了村民的就業(yè)問題。
記者們走進廣州市越秀區(qū)珠光街仰忠社區(qū),親身體會社區(qū)在改造公共設施、老舊房屋、人居環(huán)境與落實物業(yè)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明顯效果。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潼 攝
中國新聞網微博編輯張楷欣對廣州珠光街道仰忠社區(qū)微改造印象深刻,“仰忠社區(qū)的‘三改造一落實’完成后,整個社區(qū)干凈、整潔。在‘左鄰右里’活動中心,乒乓球、老年舞蹈、書法等文化健身項目一應俱全,老人孩子同臺獻藝,可以說是‘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
走訪5市 網絡媒體“各顯神通”
連續(xù)一周的采訪中,媒體團深入廣東基層,為寫出貼近百姓、反映民生的稿件,使出渾身解數。由于采訪點密集,往往一天要輾轉多地,媒體團白天緊鑼密鼓采訪,晚上繼續(xù)整理采訪素材連夜趕稿。
記者王捷是“神秘”的人民網微博“小編”。然而,“小編”不小,通過微博,王捷用多圖互動、視頻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將走訪各地的風俗文化、市容村容、管理創(chuàng)新等情況,更加鮮活、直觀的呈現給網友。其中,深圳寶安市民文明守則短視頻《有可能是因為你不遵守 女朋友才要跟你分手》獲得257萬次播放,網友紛紛點“贊”,評論“傳遞正能量”“不錯不錯!很好的宣傳方式”。
中國經濟網記者宋雅靜用VR全景相機進行報道。受訪者供圖
中國經濟網記者宋雅靜則帶來了“秘密武器”——VR全景相機。一架機器在手,任美景不勝收也能囊括在一張圖片中。新穎的報道構思不僅給網友、也給同行媒體人感受改革開放特區(qū)、感受廣東各地的美景打開了新視角。“在博物館、主題公園、文化街這樣的采訪環(huán)境里,讓受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官,是我們在融媒體報道中的新突破。VR相機能彌補傳統(tǒng)報道方式在這方面的不足,讓我們的報道更精彩,體驗更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