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已去,時間撫平傷痕,災難變成歷史,但每個親歷那場地震的人都不會忘記那些關乎生命的回憶,每個夜以繼日參與救援的武警官兵不會忘記平安幸福的來之不易。在“5·12”汶川地震10周年之際,請跟隨我們的步伐,一同深入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探訪當年參與救援官兵的故事。
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參謀長黃呈釗--
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參謀長黃呈釗(右一)在指導官兵進行射擊訓練。通訊員供圖
10年前,他32歲。“5.12”地震發生時,他與官兵一同打通了前往茂縣的道路,并與部隊一起強行軍70余公里,最快時間趕到了茂縣災區。
“那是一次永生難忘的經歷,即使再過十年,但凡有一個引子,都能勾起我的回憶。”說起當年的救援,黃呈釗用“緊張”“危險”兩個詞來概括。
途徑疊溪時,山體垮塌,前進的道路被落石所掩埋。“落石區域面積大、數量多,我們無法全面清除落石,只能從石頭堆里開辟一條通道。” 一側是懸崖,一側是深淵,黃呈釗與官兵們在這種環境下,艱苦奮戰了10多個小時,用鏟子等工具,打通了前進的道路。
道路雖然打通了,但是僅夠人員通過,車輛依然無法通行。黃呈釗與500余名官兵只能徒步強行軍前往茂縣。
到達茂縣后,他們便立即展開了救援。“在飛虹鄉,我派幾名官兵前往最偏遠的一個村落走訪,了解受災情況。”黃呈釗回憶說,當天派官兵上去,但是晚上天快黑了都未見人回來,急得他飯都吃不下。他只得又組織了一批官兵,沿著第一批官兵前進的方向去搜尋,終于在晚上10點過安全返回駐地。
地震發生后,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官兵火速向茂縣挺進。通訊員供圖
在災區,官兵們每天要背著數十斤的糧食翻山越嶺,將這些糧食送到受災群眾手中。有群眾受傷,官兵們就背著受傷群眾到醫療點進行治療。“參加這次救援,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平時訓練的重要性,無論干什么都需要有過硬的素質。”救援回來后,黃呈釗安排部隊逐漸加強體能訓練,并針對復雜地形和環境,開展了一系列專項訓練。
雖然那段救災經歷已經逐漸遠去,但是在該支隊的營區里,響亮的訓練聲仍在不斷響起,因為他們,時刻準備著接受更為嚴峻的考驗。
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運輸修理中隊駕駛員兼修理工周志誠--
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運輸修理中隊駕駛員兼修理工周志誠在清洗車輛。通訊員供圖
10年前,他21歲。作為驅車開赴茂縣的駕駛員之一,途中那些險象環生的道路和飛滾而下的山石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路十分不好走,余震不斷,滾石經常從山上往下落。”回憶起當時驅車的情景,周志誠現在還心有余悸。接到救援任務后,周志誠便隨車隊一起奔赴茂縣,但道路的損毀度和滾石的沖擊力遠超他們想象,這不僅是對他們駕駛技術的考驗,更是對心理承受力的錘煉。
“路邊的旅游大巴,幾乎被好幾噸的巨石壓扁,現在想來還是后怕,不過任務在身我們必須往前沖。”車窗外盡是一片滿目瘡痍的場景,但他來不及考慮太多,只知道快一分鐘可能就能多救一個生命。他們途徑疊溪時道路受阻,大量碎石從山坡滾落,一不小心就有被砸中的危險。
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的官兵們正在進入茂縣的路上,因為余震,兩邊山上的巨石不停滾落,十分危險。通訊員供圖
周志誠回憶到:“看到山上下來的滾石較少時,安全員就指揮我們逐車快速通過。”當時為避免出現意外情況同時也為了趕時間,通過該處路段時大部分救災官兵下車,開始徒步強行軍向茂縣挺進,車隊則等到道路徹底打通后才向前開進。
車輛通過期間有好幾次巨石飛滾而下,差點砸中正在駛過的車輛,處在車隊中間位置的周志誠不禁為戰友捏了一把汗,好在全程有驚無險。
到達茂縣后,他與戰友第一時間加入了救援的隊伍。10年過去,記憶猶深,那場地震帶給周志誠的不僅有傷痛還有感悟:“經歷地震救援,讓我真正體會到什么叫眾志成城,什么叫軍民魚水情,大災大難面前,個人的力量很弱小,但只要大家攜手,就沒有跨不過的坎。”
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紀檢監察科長李彥坤--
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紀檢監察科長李彥坤在處理工作業務。通訊員供圖
10年前,他26歲。他在災區傳遞的“雞毛信”,為地震救援提供了極大的信息支撐和決策依據,而在災區的那90多天也成了他永生難忘的日子。
由于地震核心區的通信設施遭到毀滅性破壞,各受災點的情況不明,所以上級要求李彥坤所在中隊分組通過信件的形式給各點送信,并將災情帶回指揮部,在指揮部與各點間來回送信,日夜不停。因信件形式簡單、時間要求又緊,所以戰士們又管信件叫“雞毛信”。
“保證完成任務!”受領任務的李彥坤立下軍令狀,帶領官兵3人一組、輪班上陣,日夜不停地在指揮部與各點之間來回送信。由于路上余震不斷,為趕時間與死神賽跑,李彥坤與戰友們只能翻溝壑、越叢林、趟激流,每一次都歷經生死考驗。
受災群眾緊緊握著官兵的手,向他們表達感謝。通訊員供圖
一次送信途中,李彥坤和戰友看到一名老大娘年紀大了,翻過一座陡峭滑坡的山路走不動。他們二話不說,一人接過她的包袱,一人將她背了起來,直到把她送到十幾里外的安全地帶。當時,李彥坤與兩名戰友輪流背人,累得氣喘吁吁,但他們顧不得累,又立即回頭完成送信的任務。
如今,他和戰友們當年送的“雞毛信”已被當地博物館收藏,經歷歲月風霜成了鐫刻記憶的物件。雖然信件的具體內容他已記不太清,但那夜以繼日登山涉水送信的日子在他腦海里依舊清晰,成了他個人珍藏的回憶。
“經歷了‘5.12’汶川大地震,我更有信心做好本職工作。”至于做好工作的法寶,李彥坤概括為八個字:正直,清白,積極,努力。
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機動二大隊炊事員李彬--
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機動二大隊炊事員李彬在廚房為官兵烹飪佳肴。通訊員供圖
10年前,他22歲。作為親身參與救援的武警官兵之一,他已記不清救援過多少名傷者,清理過多少次廢墟,輾轉過多少個村莊,只記得剛去的那幾天下著大雨,好像蒼天在哭泣。
“我們到達茂縣駐扎后,馬不停蹄地就開始了救援工作,當時場景很慘烈,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狀況。”房屋倒塌,道路不通,這是李彬到達現場后的第一感受。在趕往災區的路上就體會到了地震的破壞力,但茂縣城區的場景還是讓他吃了一驚,大片房屋變成廢墟,道路上滿是裂痕和碎石,呼喊救人的聲音從未間斷。
2018年5月,在抗震救災現場,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的官兵正在緊急救援。通訊員供圖
爭分奪秒,一刻也不停歇。“我們迅速按照上級要求,隨中隊分組前往受災點展開救援。”時間就是生命,李彬和戰友們按照上級指示很快就趕到了本組對應的救災點,簡單分工后立馬鋪開救援工作。雖然都戴上了手套等護具,但挖掘廢墟很快就把手套磨破,流血劃傷成了常事,但他們顧不了那么多,只想著能多救一個就多救一個。
每個人都拼了命似的搬巨石、挖廢墟,因為他們知道,里面有生命一直在等待著他們。“我們盡量減少休息時間,希望多救一些人出來。”李彬回憶到,救援經常會持續到凌晨,實在太累了就找個寬闊的地方休息一下,因為余震時常發生,所以大家輪流值班保證安全。
在抗震救災現場,李彬與當地小朋友交談,安撫孩子,希望減輕他們因地震帶來的傷痛。通訊員供圖
那些日子成了他終生難忘的記憶,李彬向記者說到:“經過那次救援,我感覺生命太脆弱了,讓我更加懂得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與家人、戰友、朋友相處的點點滴滴。”
雙胞胎姐妹送給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救援官兵的一封感謝信--
楊金鳳和楊金艷姐妹寫給該支隊官兵的一封感謝信。通訊員供圖
“在烈日炎炎下,您們不辭辛勞,義無反顧地幫助我們拆除危房。干了一天,叔叔您們頂著太陽干卻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叔叔們,我和妹妹一定會努力讀書,用我們的成績來報答您們。”
軍民魚水情,點滴展真愛。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的官兵們一方面積極參與救災救援,一方面幫助當地居民搭建板房、進行災后重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樣子,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這封由雙胞胎姐妹楊金鳳和楊金艷寫的感謝信就是最好的見證,樸實無華的語言里飽含了無限深情。
現在,廢墟上修建出新房,孩童們長成了大人,曾經的地震災區在黨和國家的共同努力下煥發出新面貌、展現出新姿態。10年過去了,一切都在變,但不變的是武警官兵與人民群眾的深深魚水情,不變的是武警官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