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內推實習”的潛規則不該成為常態
高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對學生就業關注很多,包括提供就業指導、維權救濟等,但對于幫助學生實習,無論是重視程度抑或具體舉措都普遍不夠。
暑假是在校大學生實習高峰期,知名金融機構的實習崗位往往一席難求。在日漸激烈的競爭之下,即便是名校的大學生也很難通過一己之力獲得高端金融單位的實習機會。近日,有大學生反映,“付費內推實習崗位”成了金融行業內部的潛規則。(《法制日報》7月18日)
實習對于在校學生而言越發重要,一是修滿實習學分是很多高校學生畢業的前提,二是實習經歷已成用人單位招聘應屆畢業生時重要的考量因素。此外,良好的實習經歷也有助于在校學生熟悉未來的工作領域,為日后校園與職場的順利銜接打下良好基礎。
隨著每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屢創新高,實習崗位變得供不應求,特別是一些大型知名企業的實習崗位,可謂是“萬里挑一”。在僧多粥少的形勢下,“付費內推實習崗位”的生意就應運而生了。“付費內推實習崗位”的價位高低不等,普通行業或崗位可能就幾百上千元,一些知名金融機構的標價則高達數萬甚至十多萬元。
盡管“付費內推實習崗位”被不少人及部分媒體稱為行業潛規則,但其能夠存在,引得眾多學生“慷慨解囊”,證明這種機制也并非一無是處,畢竟沒有回報,哪個學生愿意花重金投入呢?
“付費內推實習崗位”機制說到底是解決了招聘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借助這一機制,在校大學生能夠找到最適合自身專業的實習崗位,而內推的方式也提高了用人單位招聘的效率,不需要再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成本去篩選海量的求職者簡歷。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付費內推實習崗位”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事兒,在校大學生、用人單位各取所需,中介機構則通過信息溝通獲得相應的報酬。
但是,上述一切都應建立在真實、公平的基礎之上。首先,中介機構提供“付費內推實習崗位”服務,必須要確保所宣傳的內容真實有效,不能將本就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崗位包裝成需要付費內推的崗位,更不能在收取在校學生的“內推費”后,推薦的實習崗位卻與之前的承諾或學生的要求不相符。
其次,不能因為“付費內推實習崗位”服務有利可圖,用人單位就與中介機構沆瀣一氣,將實習崗位囤積居奇,變為謀取不當利益的手段。“付費內推實習崗位”服務只能作為正常實習生招聘的一種補充,不該成為常態。
對于“付費內推實習崗位”可能破壞職場公平、侵害在校大學生權益的隱憂,相關的職能部門應未雨綢繆,加強監管,依照《勞動合同法》《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等相關法規,嚴打變味的“付費內推”服務。而作為準求職者的在校大學生,也要提升甄別能力、法律素養和維權能力,避免“人財兩空”的結局。
加強監管力度是“堵”,而“疏”則要求勞動保障部門、高校等組織機構,為學生實習創造良好的環境。當下,高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對學生就業關注很多,包括提供就業指導、維權救濟等,但對于幫助學生實習,無論是重視程度抑或具體舉措都普遍不夠。正是相關職能部門的缺位,才讓中介機構有了可乘之機,形成了“付費內推實習崗位”的灰色市場,這塊短板亟待補齊。
對“付費內推實習崗位”服務,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當警惕其在破壞職場公平、危害學生權益方面存在的問題。在確保真實、公平的前提下,通過疏堵結合的治理手段,讓“付費內推”成為學生實習的有益補充,則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