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 奮斗者 勞動者之歌】
“實現航天夢想容不得半點馬虎”
——記天津航天長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副主任崔蘊
崔蘊在總裝車間查看火箭零部件。苑巍 攝
開欄的話
勞動光榮,成就出彩人生;創造偉大,高揚進步風帆。
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刻苦鉆研、追求卓越的新時代產業工人代表,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心中的夢想,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奉獻青春年華,用堅韌和執著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力量,共同唱響催人奮進的勞動者之歌。為展示新時代奮斗者的新風貌新作為,凝聚全黨全社會的奮進力量,本報即日起開設“愛國情 奮斗者——勞動者之歌”專欄,報道一批常年工作在基層一線、作出突出貢獻的職工個人和集體,為職工群眾送上節日禮贊。敬請垂注。
4月22日,在天津航天長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高大的總裝測試車間廠房里,箭體長度近60米,芯級直徑5米的“大火箭”——長征五號正在進行緊張的總裝測試工作。
在最近這段日子里,總裝測試車間副主任崔蘊的神經一直緊繃著,十余次總檢查,上萬個傳感器,數萬個多媒體影像數據,幾十萬個零部件……“不留隱患,不留遺憾,實現航天夢想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是崔蘊堅持的信念。
醉心“大火箭”
2006年,國務院正式批準新一代運載火箭基本型長征五號立項研制,這讓“老火箭”崔蘊興奮不已。
“以往的火箭直徑大多是3.35米,而長征五號直徑是5米,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變化,而是全新的火箭,一半以上都是新技術。”崔蘊說。
2008年,天津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啟動建設。火箭總裝團隊平均年齡25歲,沒有一人有過獨立總裝火箭的經歷。
時任天津航天長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陶鋼找到崔蘊。在他看來,造新火箭,非崔蘊不可,“善思考、愛動腦,技藝超群,技能、管理、工藝、調度,他全干過。”
當時,因腦血栓暈倒過兩次的崔蘊,不顧家人勸阻,毅然來到天津,從此醉心于國內運載能力最強的“大火箭”。
生于1961年的崔蘊,1982年進入航天一院工作,已從事火箭(導彈)裝配工作37年,參與總裝的火箭總數已有70多發。
從北京火箭生產車間起步的他,憑借著勤奮好學,研習了銑工、車工、焊工、電工等多項技能,并自學電大文憑,逐步掌握了各種火箭制造發射知識。
在很多人眼中,崔蘊是個造火箭的“天才”。而“天才”也是1%的天賦加99%的努力。
“一名工藝員,會看圖,剛及格;一名裝配工,不光會裝,還要知道為什么這么裝。偌大的火箭,沒有一個零件是獨立的,背后的道理都在設計師的保密本和計算機里。”身為工人,崔蘊經常往設計室跑,或者“泡”在圖書大廈,一點一滴記錄下火箭裝配的無數個“為什么”。
用生命造火箭
1990年7月12日,是崔蘊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
那一天,在西昌火箭發射基地,長征二號E火箭靶場試發射中,突發燃料泄漏,崔蘊和同事第一時間上前補漏搶險。
火箭燃料有劇毒。當時航天一院還沒有搶險經歷,沒有防護服,他們往身上灑了些堿水,戴著“豬鼻子”濾毒罐進艙了。
那次搶險中,崔蘊肺部75%燒蝕,生命垂危。搶救時,常人劑量的解毒藥不管用,醫生冒險給他注射了10倍。
那一年,崔蘊29歲,是搶險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名同事倒下了,他“撿”了一條命。
搶險回來后,崔蘊重返車間做工藝員。可身體恢復后,他卻主動申請回去當裝配工人。他說:“我就喜歡造火箭。”
這些年,崔蘊把火箭的結構“刻”在了腦子里,卻記不清自己哪一年突發腦血栓。“幾年前吧。那時,我還不到50歲。”他說,腦血栓這個病征兆不明顯,一旦復發,一回比一回嚴重。
這種不可預知的兇險,他經歷過兩回。第一回暈倒,他醒來后扶著樓梯還能走。可后來復發,留下了后遺癥,走路“劃圈”,不能走直線。
為了勝任崗位,崔蘊開始了“自虐式”鍛煉:只要不加班,每天快走4個小時;周六日也不休息,走北京二環,7個小時;后來走三環,10個小時……
不瘋魔,不成活。如今的崔蘊,在2萬平方米的總裝車間里,每天都要走幾個來回,步履矯健,鏗鏘有力。
千人萬人一桿槍
在天津基地總裝車間,崔蘊穿著白大褂,衣兜里丁零當啷響,徒弟們遠遠就能聽到,師傅來了。
他口袋里有“六件寶”:老花鏡、手電筒、卷尺、放大鏡、望遠鏡和激光筆,都是用來嚴格檢查和指導徒弟們工作的。
在徒弟們眼中,他是嚴厲的長者,時刻提醒團隊成員要精益求精、團結協作。“干火箭,千人萬人一桿槍,大家都圍著一發箭轉,一發火箭發射最多需要幾百秒,但之前幾年到十幾年的設計、研發、制造時間卻是分毫也不能少。”
每周,崔蘊都要給徒弟們出題,還要考試,從最基礎的“鋸薄板”講起,他的大師工作室就是課堂。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一名裝配工,不光動手,還要動腦。”為了讓更多的徒弟“知其所以然”,崔蘊專門讓車間裝配工去火箭設計部門蹲點,從火箭設計原理學起。
2016年,“長征七號”“長征五號”在天津總裝后要運到海南基地發射,年過半百的崔蘊帶領徒弟全程“陪護”。
“海南環境復雜,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總裝團隊張琳卿告訴記者,在崔蘊的帶領下,團隊先后破解了氣候潮濕狀態下箭體防銹、防水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崔蘊脾氣不好,有人叫他“倔老崔”。為了將嚴謹的工作態度傳給下一代火箭人,他對弟子們的要求非常嚴格,“等我老了,拄著拐棍兒,敲著他們的腦袋干……”
崔蘊告訴記者,造火箭需要幾十萬個零部件、無數工藝流程,都離不開手工操作,每個扳手、每個螺釘要擰多大的力矩,都是有要求的。
現在的天津“大火箭”總裝測試車間,共156人,平均年齡28歲。“我能做的畢竟有限,讓我最欣慰和自豪的是,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帶出了一個能為新一代運載火箭獨立裝配的年輕團隊。”崔蘊說,“中國火箭事業的未來還得靠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