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王博雅 韓雪 邢明)自東部向西而來,到這里,陽光似乎變得執拗,在祖國落太陽最晚的地方,常常有種生命被拉長的錯覺,而這一切,對于從小生長于這里的阿迪力·穆薩來說,已顯得平常。
這個被稱作祖國西極的地方,是新疆烏恰縣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的伊爾克什坦口岸,在帕米爾腹地3000多米的高原上,它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通道和驛站,在今天也依然是連通中亞的重要關口。
大多數人會對“界線”產生獨特的感受,專程來到一條分界線看看,為的是某種儀式感,但當家園位于此處時,則變得不同。對于世代生活在這里的柯爾克孜族來說,這條線是需要用全部去“守護”的。
前往伊爾克什坦口岸的路上,沒有什么“風景”,只有兩側褶皺粗糙的荒山戈壁始終相伴,天山、昆侖山兩大山脈在這里交疊,天山的駝紅色與昆侖山的黛黑色碰撞出強烈的蒼茫之感,克孜勒河滋養著這里唯一的生機,在陽光下纖細而頑強地流淌。
很難想象,這里的先民是如何踏過千山定居此處,邊境線上的牧民們似乎早已將“守護”這個詞銘記在血脈里,新中國成立后,他們知道了什么是邊境,什么是國家,從那時起牧民就開始義務守邊,為家,更為國。
“爺爺和爸爸都當護邊員。”這里很多家庭都是如此,一代又一代,阿迪力·穆薩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阿迪力·穆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提到守衛邊疆,很多人都會想到這是軍人的職責,但沒有誰能比牧民們更了解自己的家鄉,每一個人都是一座活著的“界碑”,日復一日巡邏在邊境,除了家人、鄉親,邊防官兵也早已成為了親人一般的關系。
高原氣候條件惡劣,天氣常常說變就變,尤其到了冬天的時候,他們與當地的部隊一起巡邏,有時山上發生雪崩,他們相依為命,在冰天雪地中用真情溫暖彼此。
“他們是兄弟姐妹,我們一起在這里保護邊境地區的安全。”84年出生的阿迪力的面龐,在風霜烈陽的磨礪下,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很多,他以前也想過離開這里去其他地方工作,但對家鄉的牽掛與責任又指引他回到了這片土地,而這份割舍不下的生死之交,也成為他留下來的理由。
“這里是很平凡的一個地方,一個很平凡的地方就一定有一個很幸福的未來。”阿迪力從前沒有條件接收很好的教育,他在高山之上領悟一種樸素的哲學,他相信:“自己的家鄉安全了,國家的西部安全了,國家就會好起來。”
為了幫助這些牧民們脫貧,國家不斷給護邊員增加補貼,為他們配備交通工具、在條件更好的地方修建集中定居點、保障孩子們的教育,讓這些常年為國守邊的護邊員們消除后顧之憂,責任、榮譽、幸福并存,“護邊員”這個身份為他們帶來真正的自豪感。
一位背包客侯小兵,在踏遍祖國四極的旅行計劃中來到了伊爾克什坦口岸,他的旅程已完成了大部,走過不同的邊疆,看過不同的風景,在和平與穩定中享受旅行,這平凡的一日,正是祖國強大的小寫照,也是默默駐守在這里的人們所自豪的事情。
現在生活好了,阿迪力·穆薩希望他的孩子能夠好好學習,讓交流不再困難,學成后還回來,為家鄉建設做貢獻,成為一個國家工作人員。
護邊員在77號界碑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守望著祖國最后一縷陽光,在綿延的邊境線上,他還將一遍一遍走著這里的路,付出一個人應有的力量,保護好邊境安全,“對我們的孩子們也有一個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