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故事|從“一木獨大”到“三綠并舉”
2014年4月1日,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停伐前,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走的是單一消耗資源的木材生產和加工之路。停伐后,這里告別簡單粗放、“一木獨大”的發展路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步伐。
2018年6月,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由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改制成立。作為大型國有生態公益性企業,龍江森工集團經營總面積658萬公頃,約占黑龍江省國土面積的14%,森林總蓄積量6.89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4.71%。
全面轉企以來,龍江森工集團如期完成重大體制改革,2100余項政府行政職能完成屬地移交,結束了70余年的政企合一管理體制,形成以集團總部為核心的三級管控模式,重組整合力度持續加大,治理水平不斷提升。2023年,集團營業總收入突破110億元,利潤總額同比增長超過100%。
森林生態功能明顯增強、職工工資性收入持續增長、林區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從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到新一輪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不斷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80年代,拖拉機在黑龍江林區拖著原木,沿著積雪的山路把木材運出山去(新華社記者許萬育攝);下圖為在龍江森工集團綏棱林業局公司,巡護員在施業區內騎摩托車進行巡護作業(新華社記者謝劍飛2024年7月26日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前綏棱林業局貯木場作業區場景(資料照片);下圖為曾經的貯木場如今成為4A級景區,居民在4A級景區綏棱林業局生態文化旅游景區一處公園內散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謝劍飛2024年7月25日攝)。新華社發
在龍江森工集團通北林業局公司施業區,巡護員進行巡護作業(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在龍江森工集團綏棱林業局公司西北河林場,工作人員在林長制辦公室內工作(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在龍江森工集團綏棱林業局公司綠山源森林食品園區,工作人員進行豆油生產加工作業(7月25日攝)。目前,龍江森工集團已開發出12大類、160多個品種的森林食品。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在黑龍江森工碳資產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利用林業碳匯綜合服務平臺查看龍江森工林業碳匯資源庫(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這是7月24日拍攝的龍江森工通北森林農業科技示范區內的耕地(無人機照片)。2023年,龍江森工集團糧食播種面積576.7萬畝,產量達到27.5億斤。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這是7月26日拍攝的龍江森工集團綏棱林業局公司國家紅皮云杉、紅松良種基地紅松區一角(無人機照片)。目前,龍江森工集團已建成標準化苗圃100處,在圃苗木突破2億株。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這是紅外相機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龍江森工綏陽片區拍攝的野生東北虎(2023年4月29日攝)。2023年,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龍江森工片區區域內監測發現東北虎、東北豹蹤跡共200余次。新華社發(龍江森工集團綏陽林業局公司供圖)
在龍江森工集團通北林業局公司,工作人員使用生態調度指揮平臺進行生態監測(7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在龍江森工集團綏棱林業局公司西北河林場,瞭望員在瞭望塔上工作(7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近年來,龍江森工集團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向貢獻突出、關鍵崗位、山上地區職工傾斜,2023年林區在崗職工年均工資增長16%。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這是7月25日拍攝的龍江森工集團綏棱林業局公司森林果蔬生產基地(無人機照片)。目前,龍江森工集團已建成標準化果蔬大棚1000余棟。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上世紀九十年代時的通北林業局局址(資料照片);下圖為龍江森工集團通北林業局公司居民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謝劍飛2024年7月25日攝)。新華社發
這是7月24日拍攝的龍江森工集團通北林業局公司施業區內的林海(無人機照片)。2023年,龍江森工集團營造林完成74.96萬畝,森林撫育完成256萬畝,分別占黑龍江省總任務的60%和61%。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這是紅外相機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龍江森工綏陽片區拍攝的野生東北豹(2023年3月6日攝)。新華社發(龍江森工集團綏陽林業局公司供圖)
在龍江森工集團通北林業局公司八二林場,工作人員在室內操控無人機進行巡查監測作業(7月24日攝)。目前,龍江森工集團已購置無人機200余架,形成“空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控體系。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這是7月24日拍攝的龍江森工集團通北林業局前進苗圃一景(無人機照片)。2023年,通北林業局公司拓展苗圃功能,初步形成燒烤區、垂釣區、采摘體驗區等功能區域,使之成為集觀光旅游、苗木培育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苗圃。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工作人員走進龍江森工集團總部大樓(7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在龍江森工集團通北林業局公司施業區,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蒼鷺在鳥巢中休息(7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近年來,隨著當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蒼鷺回歸數量不斷增加。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