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申遺成功后:牧民生活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阿拉善右旗9月24日電 (記者 陳溯)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在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申遺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中國世界自然遺產中沒有沙漠類型的空白。記者近日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感受申遺成功后當地居民生活的變化。
巴丹吉林沙漠地處阿拉善高原,屬中國西北極干旱的溫帶荒漠地區。與公眾印象中荒涼無垠的沙漠不同,巴丹吉林沙漠充滿生機,除了綿延的沙丘和世界最高的沙山,區域內遍布湖泊,還有動植物和人類繁衍生息。
9月21日,巴丹吉林沙漠“廟海子”早晨的“湖光山色”。 中新社記者 陳溯 攝
世界遺產委員會在評價巴丹吉林沙漠指出:“全球少有沙漠可以與巴丹吉林沙漠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景觀和不斷變換的地質地貌特征,令人嘆為觀止。”
乘坐越野車深入沙漠腹地可以看到,沙山與沙丘間的“海子”(湖泊)星羅棋布,形成一幅幅沙山與湖水相互掩映的奇美畫面。
阿拉善右旗人自古以游牧為生,他們在沙漠中創造了獨特的游牧文化,巴丹吉林沙漠幾乎每個“海子”都有牧民生活,放養駱駝、羊群,成為沙漠中獨特的風景線。
9月21日,巴丹吉林沙漠某處“海子”牧民放養的驢。中新社記者 陳溯 攝
由于世代放牧駱駝,駝奶產業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申遺期間,不少牧民心里打起了鼓,擔憂這里成為自然遺產地之后,自己可能會被遷走,改變曾經的生活和生計。但是,政府“不變”的承諾徹底打消了牧民疑慮。
2023年6月,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禹卿植來到巴丹吉林沙漠進行實地評估考察期間,召開利益相關者座談會。對于牧民的疑慮,禹卿植說,“你們已經成為自然地一部分了,自然和你們都是需要保護的,所以不要有顧慮,但是不能過度生產。”
中國突出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牧民生活原貌也是沙漠生態整體性、系統性的重要一環。
阿拉騰格日樂是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嘎查牧民,其家族世代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以放牧為生。他回憶,巴丹吉林申遺期間,每個嘎查(村)都組織牧民開會,傾聽牧民意見,解答疑慮。得到可以繼續住在這里、繼續放牧、繼續發展旅游的回答后,牧民們吃下了“定心丸”。
現在,除了生計和生活的“不變”,牧民們也迎來了一些變化。比如,他們擁有了沙漠“守護者”的新身份。據介紹,遺產地主管部門與周邊牧民已建立協同聯動保護管理措施,聘請生態管護員負責遺產地日常保護巡查,協助遺產地環境保護、垃圾清理、應急救援等工作,有效提升了遺產地生態環境保護能力。
“我們這兒牧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遇到破壞環境的行為都會及時制止。”阿拉騰格日樂說。
近年來,隨著交通日益便利,不少游客前來沙漠旅游探秘,旅游業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來源。阿拉騰格日樂通過在旅游旺季做向導、給游客開車,每年也有了五六萬元人民幣的進項。
“現在申遺成功啦,巴丹吉林也會越來越好。”在阿拉騰格日樂的眼中,伴隨申遺成功,巴丹吉林還將迎來一個新變化,那就是生態越來越好,游客也會持續到來。
9月20日,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嘎查牧民阿拉騰格日樂接受記者采訪。中新社記者 陳溯 攝
作為中國重要的風沙源地,防沙治沙也是阿拉善右旗的堅持。專家表示,巴丹吉林沙漠申遺成功不會改變繼續與風沙作戰的格局。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看來,防沙治沙的做法充分展現了當地居民對家鄉的熱愛,有助于遺產地傳承保護。
申遺成功在保持牧民生產生活“不變”的同時,帶來諸多積極變化。通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遺產將得到更好傳承和利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孫鐵表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遺成功后,將切實做好自然遺產的傳承利用,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突出世界自然遺產的公益性,在嚴格保護遺產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宣教、自然體驗等活動,使自然遺產綻放新光彩,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