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影视国产永精品亚洲精品,成本人视频3d动漫免费无码,免费精品视频网在线,av免费看网站在线观看

分享縮略圖
當前位置: 新聞中心 > 中國發布

中國發布丨中辦國辦:全面壓實耕地保護責任 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2024-09-25 來源:中國網 作者: 責任編輯:彭瑤

中國網9月25日訊(記者 彭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占補平衡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日前公開發布。

《意見》提出,落實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明確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全國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5.46億畝,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耕地保護責任全面壓實,耕地質量管理機制健全,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嚴密規范,各類主體保護耕地、種糧抓糧積極性普遍提高,各類耕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支撐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穩住耕地總量 提升耕地質量

《意見》明確,逐級分解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納入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南方省份有序恢復部分流失耕地,遏制“北糧南運”加劇勢頭。自然資源部要會同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制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管理辦法,推動零星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整合調整,促進集中連片。

國家每年對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情況進行考核,對突破耕地保護紅線等重大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嚴肅問責、終身追責。省級黨委和政府對本省域內耕地保護負總責,對省域內各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情況進行嚴格考核。出臺全國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實施方案,健全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適應的保障機制。開展整區域建設示范。加強考核評價,對因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而未完成年度建設任務的地方依規依紀嚴肅問責。建立健全農田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檢驗體系。高標準農田統一納入全國農田建設監管平臺,嚴禁擅自占用,確保各地已建高標準農田不減少。

新建一批節水型、生態型灌區。加快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嚴格執行占用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設施補償制度。加強黑土地保護標準化示范建設。依法嚴厲打擊整治破壞黑土地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強退化耕地治理。建立鹽堿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實施鹽堿耕地治理工程。培育推廣耐鹽堿品種和鹽堿地治理實用技術。制定實施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方案。加快耕地質量保護立法。每年開展耕地質量變更調查評價,每5年開展耕地質量綜合評價。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耕地質量監測網絡體系。

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健全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制度

《意見》提出,改革占補平衡管理方式。將非農建設、造林種樹、種果種茶等各類占用耕地行為統一納入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內禁止新開墾耕地,嚴重沙化土地、嚴重石漠化土地、重點沙源區、沙塵傳輸通道、25度以上陡坡、河湖管理范圍及重點林區、國有林場等區域原則上不作為補充耕地來源。堅持“以補定占”,在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前提下,將省域內穩定利用耕地凈增加量作為下年度非農建設允許占用耕地規模上限,對違法建設相應凍結補充耕地指標。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完善耕地占補平衡管理配套政策。

建立占補平衡責任落實機制,國家管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耕地總量,確保不突破全國耕地保護目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加強對省域內耕地占用補充工作的統籌,確保年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市縣抓好落實,從嚴管控耕地占用,補足補優耕地。堅決防范和糾正單純追求補充耕地指標、不顧自然條件強行補充的行為。

各類非農建設、造林種樹、種果種茶等占用耕地的,必須落實補充耕地責任,沒有條件自行補充的,非農建設要按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各地可對未占用耕地但已實施墾造或恢復耕地的主體給予適當補償。農業農村部要會同自然資源部出臺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辦法。墾造和恢復的耕地要符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完善補充耕地后續管護、再評價機制,把補充耕地后續培肥管護資金納入占用耕地成本

調動農民和地方保護耕地、種糧抓糧積極性

《意見》強調,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政策。推動現代化集約化農業發展,實施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利益補償機制。實施耕地保護經濟獎懲機制,對耕地保護任務缺口省份收取經濟補償,對多承擔耕地保護目標任務的省份給予經濟獎勵。加強撂荒地治理利用。充分利用非耕地資源發展高效設施農業。

建立健全耕地保護“長牙齒”硬措施工作機制,以“零容忍”態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占用耕地行為。耕地整改恢復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保護農民合法權益,適當留出過渡期,循序漸進推動。暢通社會監督渠道,引導全社會樹立嚴格保護耕地意識。

編審:魏婧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系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 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