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記者董雪、馬卓言)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中國減貧經驗”線上研討會近日舉行,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40位前政要、國際組織和智庫代表,結合中國和全球減貧實踐經驗,就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路徑展開討論。
與會中外人士認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危機,成為全球減貧事業最現實、最緊迫的挑戰。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面對疫情等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多邊主義,加大國際合作力度,共同捍衛全球公共衛生體系、守護人類生命健康;應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國際組織在減貧事業中的作用,加大民生領域投入,深化減貧領域國際合作,共創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表示,中國非凡的發展進程在全球范圍內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不確定性增多的背景下,世界需要為實現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付出更大努力,相信人類能夠成功消除貧困,打造更可持續、更加繁榮和諧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作用不可或缺。
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表示,面對這次疫情,世界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在制定政策時更多考慮老人、兒童和非正式領域工作者等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弱勢群體的需求。國際社會也應采取廣泛的多邊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有足夠的資源保障自身經濟社會發展。
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表示,全球性的挑戰需要全球性的答案。1945年以來,人類在脫貧等方面取得的許多成就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聯合國系統的存在。“未來我們必須繼續努力加強聯合國的作用。”
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行長馬科斯·特羅約表示,在聯合國誕生以來的四分之三個世紀里,主要大國之間沒有發生過戰爭,貧困也得到了緩解。新開發銀行等多邊機構的出現,有助于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銀行原高級副行長林毅夫表示,從中國減貧經驗看,一個充滿競爭的市場和一個積極推進國家發展的政體是中國發展的秘密,也是中國的“比較優勢”。只要各國找準自身“比較優勢”,都可以找到消除貧困的有效手段。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破壞世界經濟,對貧困人口造成沉重打擊。領導力的缺失尤其是領導力在美國的缺失讓情況更加復雜。“現在不是打貿易戰的時候,也不是反對多邊體系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將抗擊疫情列為首要任務。”
南非國際關系與合作部代表格羅布勒表示,在非洲的發展中,中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非洲贊賞中國的發展模式,并從中國學習到了很多。”
本次研討會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智庫主辦,聯合美國卡特中心、德國席勒研究所、比利時中歐數字協會、法國橋智庫、南非國際事務研究所、俄羅斯文明對話研究所、羅高壽俄中關系分析中心共同舉辦。